高中语文导学案——品质
【课题】 《品质》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 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3、 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4、 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5、 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预习案】 1、借助材料,知人论世。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2、自读课文,积累词语。 簇( )新 羞怯( ) 鬈曲( ) 赊( )账 蹙( ) 沁( )人脾胃 趿( )拉( ) 潜( )在 褶( )皱 3、细读课文,完成下表。
【探究案】
3、格斯拉和老王都生活与不断变化的时代中,却都有着不变的东西,因而身居底层,却难掩其光芒。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4、杨绛先生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发人深省。那么,《品质》中的“我”对格斯拉又是什么态度,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迁移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