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万博与球迷大力滚球_万博与球迷狂欢_新万博滚球官网

卡莱尔说道。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事故发生时,相撞两车都超速行驶。看起来,恒大很享受这场比赛。中新社北京1月3日电利马消息:秘鲁当地时间2日发生长途客车坠崖事故,伤亡人数不断上升,目前秘鲁官方通报至少48名乘客遇难。

徐州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文章作者:语文   发布日期:2018-03-30 16:00:31    点击数:1482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习惯于追求园艺之美、几何之美,或古典式的小桥流水之诗情画意。这些美,作为设计师的追求也都    ▲    。而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   ▲    之美,是那些被遗忘、被  ▲    、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

A.无可厚非   平庸    忽视       B.无可非议    平常     忽视

C.无可厚非   平常    鄙视       D.无可非议    平庸     鄙视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2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乌镇举行,来自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共2000多名嘉宾参加了这次大会。

B.王勃的文章能为江山增色,为天地增辉;正是他的文章,造就了滕王阁的美名,成为登临的名胜。

C.我们比任何时候都等迫切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既要有政府的政策干预,又要提高每个人的自觉性。否则本已经十分糟糕的雾霾天气状况将会进一步提高。

D.之所以人类基因组计划引人注目,就是因为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是人类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B.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C.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D.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                 ▲                   

①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

②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原产的明证。

③福建荔枝旧无记载,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就最为人所重视。

④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

⑤荔枝也产于广西和云南,却很少有人说起。

⑥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2000年以上。

A. ④①⑥③⑤②   B. ②④⑥①③⑤   C. ④①②⑥⑤③  D. ②③①④⑥⑤

5.本题有两道小题,选考物理的考生及艺术生做第(1)小题;选考历史的考生做第(2)小题。

  (1)下列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数字“70”与时间“1945-2015”共同组成标志性符号,意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B.以长城图案组成展现胜利的“V”字,体现了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祝。

C.图案上方的五只和平鸽对应着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表现了

中国人民对历史的纪念、对和平的向往。

D.飞翔的和平鸽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使命飞向未来。

(2)下列对《红楼梦》及《子夜》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红楼梦》第三回,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

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做了安排。

B.《红楼梦》中荣国府里的最高统治者是贾母,管理日常事务的是王熙凤。王熙凤

在贾母面前百般奉承,背后却干尽了贪赃敛财的勾当。

C.妙玉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重要人物,她是“槛外人”,是个不食人间烟火

的仙子,始终静静地独守栊翠庵,以在槛外的世界中寻找一份超脱自得。

D.茅盾先生的《子夜》是一部社会分析小说,该小说表现了走民族资本工业救国和

买办资本工业变国都是走不通的主题。

E.孙吉人是买办资本家,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走狗,政治上与蒋介石政权有很深的

关系。他操纵着上海滩金融市场,故意与吴荪甫作对。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第6~9题。

书蒲永生画后

苏 轼

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苍黄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

近岁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日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绝五十余年      绝:中断  

B.须臾而成        而:连词,表修饰

C.不择贵贱        贱:地位低下的

D.世或传宝之      宝:宝物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蒲永生具有放浪不羁的性格和不畏权贵的节操,他笔下的活水呈现一种逼人的生气。

B.画师画水,如果只是摹写出水的“平远细皱”的表面形状,而没有融入画家的思想品格在内,就只能是毫无生气的死水一潭。

 C.士孙位在山水方面画出了新的意境,他的水画神逸”,蜀人黄筌、孙知微很赞同这种画法。

D.现在常州的董、戚氏画水被世人传阅、珍藏,作者认为他们画的水只是死水一潭,

不能和蒲永生的画作相提并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4分)

(2)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升辄嘻笑舍去。(4分)

9.文中说蒲永生深得孙位、孙知微两位前辈画活水的笔法神韵,具体指什么?(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①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②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①浮槎:槎,同“查”,木筏。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② 甚:正。

(1)首句“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2)请简析词中“愁”、“想”二字的妙处。(4分)

(3)词的尾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安能以身之察察,       ▲        。                     (《楚辞·渔父》)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               (王羲之《兰亭集序》)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李密《陈情表》)

(5)忧劳可以兴国,      ▲      。                   (欧阳修《<伶官传>序》)<伶官传>

(6)翅如车轮,      ▲          ,戛然长鸣。            (苏轼《后赤壁赋》)

(7)晓来谁染霜林醉?       ▲       。                (王实甫《长亭送别》)

(8)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    。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5题

泊                                                                                                                                                                                                               方叶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联翩。

③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的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的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⑥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选自《散文》2007年第10期)

12节开头“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3.请赏析第③节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6分)

14.请解释第节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

15.全文围绕着“泊”展开,请探究“泊”蕴含了哪几层深意。(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6~18题

      神圣的好奇心

      周国平

    ①天生万物,人只是其中一物,使人区别于万物的是理性。动物惟求生存,而理性不只是生存的工具,它要求得比生存更多。当理性面对未知时,会产生探究的冲动,要把未知变成知,这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理性觉醒和活跃的征兆。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人类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思考宇宙,探索万物,于是有了哲学和科学。动物匍匐在尘土之中,好奇心把人类从尘土中超拔出来,成为万物之灵。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把好奇心称为“神圣的好奇心”。

    ②孩子在幼儿期皆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充满探问的兴趣,倘若人人能把幼儿期的好奇心保持到成年,世界上会有多少聪明的大脑啊。然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同爱因斯坦所说,“神圣的好奇心”是一株脆弱的嫩苗,它是很容易夭折的。不说别人,就说这位大物理学家本人,他竟也有过好奇心险遭夭折的经历。他自己回忆,他17岁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把许多废物塞进自己的脑袋,其结果是在考试后的整整一年里,他对任何科学问题的思考都失去了兴趣。鉴于这个经历,他如此感叹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③爱因斯坦得出结论说:好奇心这株嫩苗,除了需要鼓励外,主要需要自由,强制必然会损害探索的兴趣。

④一般来说,好奇心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这几乎是一个规律,即使在最好的教育制度下恐怕也是这样。那些能够永葆好奇心的人不啻是幸存者,而人类的伟大文化创造多半出自他们之手。惟因如此,教育必须十分小心地保护好奇心,为它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⑤在教育上,好奇心体现为学习的兴趣。所谓兴趣,其主要成分就是智力活动的快乐,包括好奇心获得满足的快乐。一个人做事是出于兴趣,还是出于强制,效果大不一样。出于兴趣做事,心情愉快,头脑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往往事半功倍。出于强制做事,心情沮丧,头脑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往往事倍功半。做一般的事尚且如此,学习就更是如此了。因为学习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感受到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学习就会是百分之百的痛苦。遗憾的是,这正是今天多数学生的状况。

 ⑥兴趣应该是智育的第一要素,如果不能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就谈不上素质教育。强调兴趣在教育中的意义,绝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必须自己是充满求知兴趣的人,并且善于对学生的兴趣差异予以同情的观察,发现隐藏在其后的能力,真正因材施教。

(选自《周国平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出版,有删节)

16.文章第①节说“爱因斯坦把好奇心称为‘神圣的好奇心'”,请简要概括好奇心的“神

圣”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17.请简要概述第⑤节的论述层次。(6分)

18.现代教育应该如何培养“神圣的好奇心”?请结合全文加以归纳。(6分)

 

七、作文(70分) 

19.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逆境诚然可贵,然而过分地崇尚逆境,甚至认为非逆境不能造就完美的人,这也是一种偏见。(松下幸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