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扬州卷)
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扬州卷)
语 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______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______;尽管文化市场上艺术品______,但泡沫也不少,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
A.浅尝辄止 所剩无几 琳琅满目 B. 走马观花 寥寥无几 琳琅满目
C.走马观花 所剩无几 鳞次栉比 D. 浅尝辄止 寥寥无几 鳞次栉比
2.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伏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也让敌人有了防备;打迟了,敌人已集中驻止,伏击变为啃硬骨头。
B.马云说,让阿里巴巴坚持18年的是阿里的理想主义,一个公司如果失去了理想,天天思考的就是赚钱,那就变成了一部赚钱的机器。
C.每到寒暑假,学生们都离开校园,这条街上的很多商铺就像冬眠了;等学生返校时,这条街又渐渐热闹起来。
D.近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暴涨致使美国基金经理马克·哈特亏损约2.5亿美元,现在他茶饭不思,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
3. 下列对联中,属于纪念屈原的一组是(3分)( )
①至圣无域泽天下 盛德有范垂人间 ②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③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④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侥幸心理实际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法制的日益健全,靠侥幸取胜或避害的可能将越来越小,社会终将是老实人的天下。
①违规者不受处罚,老实人不被奖励
②主要是由个人道德决定的
③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④侥幸心理自然就适逢其时了
⑤也跟普遍存在的社会不公有关
⑥在一个赏罚不明的社会环境里,老实被视为无用的别名
A.⑥③①④②⑤ B. ③⑥①②⑤④ C. ②③⑤⑥①④ D. ②⑤③①⑥④
5. 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
A.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B.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乐 毅 论
苏 轼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籍之解而东 解:突围 B.燕之并齐 并:兼并
C.反其田里 田里:家乡 D. 不王则审所处 审:审问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五霸:战国时代的五个称霸一方的国君,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B. 留侯:张良的爵位。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 援桴:以击鼓指挥军队进击。击鼓和鸣金是古代军事指挥的号令,击鼓进兵,鸣金收兵。
D. 三晋:赵、魏、韩三国的合称。他们原是晋六卿中的三个,后来联手打败晋执政者,瓜分晋形成三国。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根据文章第三、四段,概括乐毅失败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10~11题。
定 西 番
温庭筠
汉使①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注】 ①汉使:指张骞。《汉书·张骞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凡西域之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诸国,先后皆定。”张骞死后,西域人常怀念之。
10.词的上下两阕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析,并简要概括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简要赏析“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2)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6)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前赤壁赋》)
(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八佾篇》)
(8)____________________,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咏史》)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歌 手
屠格涅夫
①科洛托夫卡村建在一座光秃山丘的斜坡上,一道深不见底的冲沟把这个贫穷的小村庄分成两半。冲沟上端有一座小木屋酒店,人称“安乐窝”。
②七月里热得令人难受的一天,我想到“安乐窝”去喝一杯。在门口我就听说“土耳其人”雅什卡和小包工要赛歌——为了一杯啤酒。这时,“安乐窝”里面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中间站着雅什卡,他约莫二十三岁,瘦削而挺拔,嘴唇虽然很厚却又漂亮又富有表情。他身旁站着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肩膀宽阔,颧骨很高,长着一双鞑靼人的细眼睛。大家叫他“野老爷”。他对面坐着的是小包工:这是一个三十来岁的矮壮汉子,脸上有麻点,头发鬈曲,褐色的小眼睛不时机灵地看看周围的情景。此外,还有很多人都在这里热切地等待着,包括绰号叫“笨蛋”和“眨巴眼”的两个人。
③抓阄之后,小包工向前跨了一步,用极高亢的假嗓子唱了起来。他的嗓音相当甜润悦耳;歌声从高音转到低音,又不断地回到高音上,然后保持着高音,竭力延长着。他停了一下,忽然又热情奔放地接着唱起原先的曲调。那曲调的起承转合有时十分豪放,有时十分有趣。他唱的是一首欢快的舞曲。最后,在一个转折处,他唱得特别成功,“笨蛋”和“眨巴眼”开始轻轻地和起来。小包工为听众普遍感到满意所鼓舞,便把歌曲加上许多花腔,发狂般运用着喉咙,终于精疲力竭,发出最后一个渐弱的强音——听众异口同声地爆发出一片疯狂的欢呼声。
④“你唱得好,老兄,唱得好,”掌柜伊凡内奇亲切地说,“现在轮到你了,雅什卡。让我们看看,谁赢谁……小包工唱得很好,唱得很好。”
⑤雅什卡往四下里看了看,深深地透了一口气,唱了起来。他唱出的第一个音微弱而不平稳,似乎不是从胸中发出,而是从一个遥远的地方传来。第二个音比较坚定而悠长,但仍明显地颤动着,就像一根琴弦在有力的手指突然拨动下发出响声之后迅速转弱的余音。第三个音后,一首凄凉的歌便渐渐强烈起来,舒展开来,不绝如缕地流将出来。我们大家都感到亲切而又惊心动魄。说实话,我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它有点沙哑,又有些发颤,开头甚至有些病态;但其中蕴含着一种并非做作的深沉的激情,有青春,有力量,有甜蜜的感觉,还有一种令人沉醉的业已麻木的哀愁。歌声里鸣响着、表现着一颗俄罗斯人真实而炽热的心灵,它紧紧地抓住您的心,直接扣动那属于俄罗斯人的心弦。歌声渐渐扩展开来,不再发抖,它颤动着,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所产生的微微的颤动,它像一支箭刺进听众的心窝,不断地加强、坚定和扩展。我觉得泪水在我心中沸腾,并且涌向眼眶;掌柜的垂着头,“眨巴眼”转过身来;在“野老爷”那铁板似的脸上,从紧蹙的眉头下正慢慢地滚下大滴大滴的泪珠。要不是雅什卡在一个非常尖细的高音上仿佛突然中断似的结束了歌曲,我真不知道众人的沉醉将如何化解。没有人喊一声,大家仿佛在等待,他是不是还要唱下去;但是他睁开眼睛,似乎为我们的沉默感到惊奇,接着用探询的目光把所有的人扫视了一遍,于是他明白,胜利是属于他的……
⑥我们从沉醉中惊醒:大家忽然快乐地、乱哄哄地说起话来。我又看了雅什卡一眼,便走出去了。我不想留下来——我怕破坏自己的印象。我走到一个干草棚里,在一堆青草上躺下,久久不能入睡,雅什卡那扣人心弦的歌声还在我耳边萦绕不去。醒来的时候,天已完全黑了,但从不远处灯火通明的酒店里仍传来一阵阵隐约可闻的喧闹声。我走到窗口,看到一派并不令人愉快的虽然是五光十色的景象:所有的人都酩酊大醉——首先是雅什卡,他敞怀坐在长凳上,用嘶哑的声音轻轻唱着一支下流舞曲,懒洋洋地拨动着吉他的琴弦。汗湿的头发一绺绺挂在他那煞白的脸上。
⑦我转过身,快步走下科洛托夫卡村所在的山丘。山丘底下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它沉浸在一片苍茫的暮霭之中,显得更加无边无际,仿佛同正在暗下来的天空连成一片。
(选自《猎人笔记》,有删改)
13.结合情节,概括科洛托夫卡村村民的生活状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赛歌这一部分情节中,小说描写了小包工唱歌的场景,请联系全文简析其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分析第⑤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雅什卡的歌声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香菱学诗背后,恰恰是诗的毁灭和远方的消失
詹 丹
一些学者在解读《红楼梦》的“香菱学诗”的时候,往往会赞美香菱的诗人气质以及面对残酷命运的诗性坚持。在他们看来,写命运对香菱等女性的折磨,是为了写出他们在残酷命运中一种诗意的抗争。而香菱写下的咏月诗和她对自己香菱这一名字的诗意解读,体现出了香菱的情怀、香菱的诗与远方。
然而,在欣赏香菱写诗的执着,并且为她梦中得来的第三首咏月诗叫好时,我们不能不惊讶地发现,当她卒章显志般写出“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时,她是在不自觉中,把自己的命运,与抒情主人公合二为一了,在她名分上的丈夫薛蟠远走他乡时,她下意识地把他作为了思念的对象。而这一对象,恰恰是最无诗性最不懂诗意的呆霸王。这样的“两呆相遇”,既是对香菱命运的残酷嘲弄,也是对诗本身的一次嘲弄。舒芜在谈到几次诗社时说:“第五次诗社后,风波迭起,死丧破败相继,再也没有结社吟诗的雅兴了。回顾第一次海棠社,正是宝玉挨了打,贾母下令不许贾政再叫宝玉,把宝玉保护在大观园之后的事。五次诗意的青春的欢笑,只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暂时的间隙里,才有可能。作者并不是想他们作诗,就随时可以把他们调到一起来热闹一阵。”对于《红楼梦》来说,情节展开中所谓的“诗与远方”,既是对情节或人物刻画的必要补充,更是揭示了诗性被制约、被毁灭的社会性。
周汝昌曾分析贾宝玉偷偷外出祭奠金钏的一段描写具有诗的意境,这样的意境当然是以内化的感情来垫底的。但残酷的是,领会这种感情,品赏这种诗意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联想到金钏冰冷的尸体,联想到宝玉保护金钏的无力。所以,如果我们单独摘引出那样一段宝玉私祭金钏的文字来细细品赏其诗意,未免显得有点轻飘飘。我们只有把这种诗化的祭祀描写,与他之前和金钏戏言被王夫人呵斥后,一溜烟逃走的情节连起来看,才能恍然:在《红楼梦》中,所谓诗性或者说诗意的产生,有时固然是人物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和抗争,是对心灵世界的一种固守和坚持,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人物力量衰弱之征兆,是一种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
当《红楼梦》写出了这种现实的残酷、当这种诗意被毁时,如果我们像书中的一僧一道那样,把一切归因于命运的无常,看似解释了问题,其实是消解了问题。因为当作品中展现的不合理的社会问题、制度问题被神秘主义的命运无常观包裹起来后,分析者也只能从外部世界退缩到心灵的自我,甚至从意志自由退缩为一种心灵的感觉,于是所谓的“诗和远方”,就跟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的文艺”只有一步之遥了,而伟大的《红楼梦》那种深刻批判现实的力量,当然也就落在了他们分析的视野之外。
时下有许多鸡汤文,都被“诗和远方”这一短语来概括,但用以说明《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性,并以此价值取向来解读《红楼梦》,却容易得出许多貌合神离的结论,结果可能是,解读者只是为小说诗意的表象和片段所激动,把自己和他人带到了与《红楼梦》本质不太相关的远方,一个只会让人“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的远方。
所以,依我之见,写香菱的诗性情怀,恰恰是为了说明这种个人情怀连同整个人生难逃悲惨的社会命运,从而把批判的锋芒引向了诗的外部社会。用这样的方式解读,才能真正理解《红楼梦》的价值所在。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7.作者为什么说《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背后,“恰恰是诗的毁灭和远方的消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依据本文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解读《红楼梦》?(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无声的中国》